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西北地区在地理、资源、产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乡村振兴的实践对于推动全国乡村振兴具备极其重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将对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涵盖品牌建设、产业升级、科技赋能等多个角度,旨在总结经验,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借鉴。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是整合资源、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采取“政府主导 + 企业联动”的模式,打造了以“固阳八宝”(如黄芪)为核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推动农文旅融合。该举措带动了 60 种“三品一标”认证农畜产品抱团发展。通过在上海、呼和浩特等地举办多场推介会,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凭借此模式,固阳县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组织振兴典型案例的地区,充分证明了品牌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作用。
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任务。陕西省黄龙县在粮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探索。通过土地整理和低效园地退出,稳定了粮食种植培养面积;建设 12.8 万亩高标准农田,并推广“五良协同”(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策),提高了粮食产能;发展社会化托管服务,使农户亩均节省成本 260 元,增加了经济效益。2022 年,黄龙县粮食总产量达到 7.19 万吨,入选陕西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其经验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路径。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科技赋能对于种业振兴至关重要。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依托自身的农业科学技术优势,建设种业创新平台,推动小麦、玉米等作物育种技术突破。通过打造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培育高产、抗逆新品种,为陕西成为农业强省标杆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充足表现了科技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驱动力作用。
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方法。陕西省渭北高原葡萄产业引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建立智慧冷棚和农业管理平台,推广水肥一体化、自动卷膜机等技术,实现了亩产效益翻倍。示范户年收入超 50 万元,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形成了“产前规划 - 产中管理 - 产后销售”全链条模式,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高校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是推动乡村产业国际化的重要力量。西北大学联合企业开发速溶茶粉、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建立出口生产线。该合作帮扶企业年产值达 1.32 亿元,出口创汇 1360 万美元,辐射 2 万余亩茶园增收,户均年增 5000 元以上。这一案例表明,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相结合,能够有效推动乡村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综上所述,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呈现出多元化的路径,包括品牌化整合资源、科技驱动农业现代化、产业链延伸增效以及高校产学研深度赋能等。这些典型案例为别的地方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未来的研究能更加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案例的实施条件和可复制性,探索如何在不一样的地区推广适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同时,可以加强对乡村振兴过程中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更多关于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的案例可参考陕西省发布的第二批 55 个典型案例,以获取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hth直播